close

 

好一段時間以來,網路上充斥著謾罵媒體的言論。

越來越多人抱怨台灣新聞品質低落、媒體素養不佳,久而久之台灣的新聞不用看、沒內容、沒有國際觀的概念也逐漸生成在群眾的腦海中。

然而我們可曾將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」的道理套用在這個現代群眾思維上?

為什麼這些我們認為毫無價值的文章,不但沒有消失反倒成為引領民眾的資訊框架呢?

 

毫無疑問地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讓資訊流通迅速且普及,打開電腦就會立即被訊息給淹沒,遍及全球各地的事件就好像發生在自家隔壁。

而有了搜尋引擎,敲個關鍵字,即可在幾秒內得到問題的答案,有時候甚至不用點進網頁觀看,一切資訊唾手可得。

但是我們每天接收的訊息卻越來越封閉、狹隘。

 

大多數的人都是被動的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,當我們沒有去篩選「適當」、「有價值的」文章,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只會那些俠義片面的內容。

當然這也多虧了FB、Google的演算法,參照我們平常最常點擊、查詢的內容,操縱著我們每天接收的訊息。

造就即使我們費盡心思追蹤了一堆內容適當的粉絲專頁,但你的閱讀習慣不更改,老是點進去那些沒營養的文章,一切還是徒勞無功。

 

網路發達造就高效率,但卻減少了我們獲取其他知識的機會。

社群媒體帶來發言的便利性,但訊息的破碎也降低了資訊可信度。

我想身為讀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更積極地去找尋更多的資訊,當我們更願意主動地去發現那些有價值的文章,去觀看那些有內容的新聞,我想就是媒體改變的那一天了。

而那些不值得出現在新聞的文章,也會日漸被淘汰;所謂的標題殺人法也就不再適用了,是吧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資訊 新聞 媒體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'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